土家哭嫁歌
作为一只土家单身狗,
每天幻想结婚场景不下20次。
尤其是想着穿着红嫁衣,
坐上红轿子,
可是大家知道吗?
咱们土家族的婚姻习俗中,
有一首结婚必唱的歌~
叫哭嫁歌……
(题外,小编表姐结婚时,有幸听过……)
哪怕今天,在偏远的山村,也还有姑娘在出嫁时哭嫁。虽然哭嫁之俗在本地曾盛行,至今尚存哭嫁遗俗,但有关土家族哭嫁歌的文献材料却很少,现可见的最早的是清乾隆时期著名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还有一首竹枝词:
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土家族新娘如果在出嫁时不哭,则表示对父母不孝顺,毫无依恋。在土家族流传着“会哭不会唱,姑娘没人望”的传说。唱哭嫁歌成了衡量女子德行的一个标准。所以,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年代久远,相沿成俗,哭嫁歌就是历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文学珍品。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妹子们出嫁之日你哭过吗!
点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