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消息>音乐之于歌曲,文学之于电影

音乐之于歌曲,文学之于电影

  • 发布时间:2023-04-19 23:50:29




  • 音乐之于歌曲,如文学之于电影,歌曲诞生于音乐,电影酝酿自文学。不同的诠释与解读只是一个独立智慧个体的视角,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新生是一种美好的禁锢


    天文学家说,人们站在地球眺望月球,在地球不同地点看到的是月球不同的面,就好似歌曲是对音乐的诠释,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解读正是如此,站在了某一点,眺望着艺术作品的星球。


    音乐  辽阔

     


    音乐之大如浩瀚宇宙,音符悠扬于辽阔的星辰大海,思绪置于其中可以肆意飘荡,自由享受无限的想象,如诗如梦如天籁。

     

    音乐本身是具有哲学性的,可以称之为时间里的艺术,如时间长河般神奇的流淌。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本只哲学小白将这句话理解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场景听到同一首曲子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心情明朗时,听到著名交响乐《野蜂飞舞》急促的音符,除了可以感受到野蜂扑来的紧张之外,还可以被高难度跳跃着的指尖的热情和活力注入鸡血,整个人仿佛充满洪荒之力。心情阴沉时,听到温和婉转的《秋日私语》,竟看不到秋日的阳光和金黄的落叶,感受到的可能是孤寂的长椅、无尽的等待和伤感的落寞,甚至生无可恋,以乐景衬悲情,仿佛“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喜也罢”。

     

    对于音乐,我的口味跨度比较大,从古典纯音乐到摇滚重金属。此时的心境更偏爱纯音乐,听到某些曲子时,不自觉的想要起舞,在星海、在溪畔、在大漠、在闲庭。


    指尖孕育的音符唤醒了身体每一个细胞,感受着没有歌词的纯净音乐语言。用心感受着音乐中的磅礴、情感、私语、孤寂、惆怅、低落、高昂、苦难、荣耀、欢欣、喜悦、温馨、甜蜜、童趣、雀跃和期冀,所有情绪一气呵成,看似轻描又虚幻的音符锁住了所有的立体而真实的情绪,音符主宰了我的思绪甚至是血压,乐谱的波动带动了脑电波的变化。


    流畅的的音乐连续地敲击着耳膜,是一场听觉的饕餮。而音乐中的留白更是给了我无尽的想象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休止符触发了声音的停顿却无法阻挡人情绪的奔涌,留白中的神秘感让我愈发想要认真捕捉每一个音符和停顿。

     

    乐曲承载着作曲者一切的情感,又与听者进行着灵魂的沟通。心有灵犀者可以听出 "The Sound of Silence "的声音,这正是音乐的神奇所在,让我想到了阿凡达的那句 ”I See You” ,不是耳朵可以捕捉到的声音,是用心灵感受到的语言。


    琴瑟  和谐


    如果说曲是灵魂,那歌曲之词则是曲子的肉体。我们常看到作词作曲同一个人,那这个作品则是他自己独特的表达,寓情于乐,凸显才华,如周杰伦。若词曲属于不同主人,则他们可以理解彼此、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如周杰伦和方文山。于是,这种默契可以升华到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最终升华到古典的琴瑟和鸣,甚至华丽的交响乐。优秀的音乐人可以将词曲的动与静、刚与柔结合的十分妥当。音乐是一种语言,词与曲、琴与瑟的融合是一种难得的和谐。这种和谐如交汇在空间的两条斑斓的曲线交集,次碰出了神奇的火花。


    至于美好的禁锢一说,来源于填词人对于曲目的理解,听者可以轻易地听出作词人的感受,音乐带着歌词赤裸裸的表达着情感,犹如一套试题与答案同时呈现,答题者欢快的接受着答案,在若有所思后对答案表示认同。词曲的和谐呈现符合了大众的审美,但若填词不当,对作曲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式的可惜。听到很多流行音乐摘取着世界名曲的片段,加上作词人的填词让原本纯粹的经典曲目多了一层或肤浅或片面或娱乐的外衣(例如卡X)。


    歌曲只能片面的展示出音乐的一部分美丽和谐,音乐的无限大美是歌词驾驭不了的。

     

    文学
    内涵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学术争议犹如枭雄争霸,各家各言,这就是对于生冷文字的不同解读。当高冷的文字从纸张跃然于脑海,不同的大脑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剧情。


    例如那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被测试者看到同样的半杯水,乐观者的反应就是:“真好,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好开心。”悲观者的态度则是:“四字单词,只有半杯水了,可气。”用文字给你一个眼神,自行体会。


    对于同一件事态度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自然的理解为人的本质性不同。当这种不同存在于文学世界就很好理解了。同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本性的人来讲完全是不同的,例如,一段中性的描述在乐观者视角里就是褒义、积极、乐观向上的。而在悲观者视角下就是嘲讽的、愤怒的、气愤的。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给文学增添了更多有益的色彩,文字的组合本身充满了包容性,可以容得下不同的解读,这便是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电影  视角



    电影是一种值得欣赏的艺术,但是,单单从经典作品的呈现来讲,它的局限在于导演对于剧本的视角、演员对于角色的演绎、场务对于片场的设置和配乐对于观众内心的揣摩等等,根据偏差率相乘原理,文学作品经过这一层层的过滤之后,其完整性和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剧本和演员、场景、配乐等的融合诞生了电影的和谐。但毕竟,导演的智慧有限。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不同版本翻拍之所以会有不同也是导演对于人物角色的偏爱和场景设置的造诣不同,因此,带有年代色彩的老版本似乎更能够赢得观众的芳心。不得不承认,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影响了观众对于审美的客观理解和判断。与我个人而言,很多由书翻拍成的电影却不如文字精彩,前几天去影院看了《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不得不回去细细重温了东野圭吾老人家的智慧。

     

    个人以为,电影如速食可远观,不乏是种休闲娱乐好法。当然,排除了大片的视觉享受之便,单从内容和故事性的角度来说,其思维的灵活度和智慧的广度远远不及书籍,因此,相比有些电影方式呈现的故事,我更偏爱安静的沉迷在文字中细细品味更加享受和安心,尤其一些经典名著、青春故事、无酷炫特技的小清新影片等等。


    如果说电影是一盘饭店的小菜,荤菜/粤菜/川菜完全靠导演这个厨师决定,倒是不如本大厨精心调配成清爽干净的家常菜舒适健康。就连冯小刚都老炮儿似的抨击了电影市场中的很多没营养垃圾速食。


    因此,电影艺术固然很好,从某些角度来讲,但其魅力和内涵深度却不能比及文学,犹如行星在银河面前,自然相形见绌、略显浅薄了。



    音乐之于歌曲,如文学之于电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音乐与文学如大海般包容着大美,歌曲与电影也在地方水域各自精彩。当然,音乐与文学,歌曲与电影也有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这里面的哲学智慧也有点意思了,值得慢慢探索。


    好吧啦,突然灵感跳进脑子,原创小文,未加修饰,个人观点,同感握手,不喜勿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