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音乐动态>人死之后 QQ 号怎么办?越来越多公司考虑这个问题了

人死之后 QQ 号怎么办?越来越多公司考虑这个问题了

  • 发布时间:2023-04-19 23:50:29

  • 人总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
    那你在离开人世之前,考虑过如何处理你的 “数字身后事” 吗?
    人死了,手机里面的数据就该破解了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近期日本兴起了管理 “数字遗物” 服务,受家属的委托、获取或删除已故亲人在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所遗留信息,例如解约已故亲人购买的网络付费服务、取出家人的照片、破解电脑密码等。
    日本 PC Serive 公司与日本最大的丧葬服务公司燦控股(San Holdings)旗下的公益社合作,开通了 “数字遗产支持服务”,受遗属委托处理已故亲人电脑上的信息。
    (图:日经中文网)
    不止 PC Serive 一家,数据恢复公司 Data Salvage 也提供数字遗物整理服务 “LxxE”,以回应许多客户 “想拿到遗留在手机中的照片数据” 的委托。
    要是好莱坞明星布鲁斯 · 威利斯(Bruce Willis)知道这服务,肯定第一个申请。
    2012 年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曾报道过布鲁斯 · 威利斯想要起诉苹果公司。因为他在 iTunes 上花费了几千美金下载音乐,担心过世后无法将这些歌曲过继给自己的家人使用。尽管最后证明并没有起诉,但引发了对 “数字遗产” 的社会讨论。
    (图:JUST JARED)
    顺便提一句,苹果公司对 iTunes 事件的回应是:
    我们在注册的用户协议上写得很清楚了啊!是你自己不看!
    (不过直接把账户密码给对方不就可以使用了吗…)
    互联网巨头公司如何处理 “数字遗物”?
    其它公司就比苹果公司人性化多了。
    Google 在 2013 年就首先开始支持用户选择数字遗产继承人,这些 “遗产” 包括 Gmail 电子邮件、云存储服务和其它服务的数据。Google 将这样的继承人称为 “非活跃的账号管理者”。
    2014 年雅虎日本推出 “Yahoo Ending” 服务。只要出示官方证明确认注册用户已经死亡后,雅虎会自动向死者生前的朋友发送告别邮件,并自动停收网络服务费。
    但在今年 3 月,由于使用该服务的用户过少,雅虎决定关闭该服务。
    (图:the digital beyond)
    2015 年,Facebook 推出了用户死后账号管理新政策,允许用户指定一位 “委托联系人”,让其在过世后管理遗留的账户,并显示 “纪念账户” 的状态,来作为 “供 Facebook 用户追思和纪念已故人士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选择过世后彻底删除自己的账户。
    各大公司纷纷推出和 “数字遗产” 有关的相应服务,看来从互联网衍生出来的数字遗产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数字遗物” 上寄托着对故人的哀思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遗物相比照片和其它物品,的确予失去亲人的家属们一种很好的慰藉。
    数字信息上遗留的除了文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透露出个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或者说,就如同其另一个 “分身”,这也正是得以回顾故人最好的方式。
    《黑镜(Black Mirror)》第二季《马上回来(Be Right Back)》中 Martha 就因为车祸失去男友 Ash 过于悲痛,利用 Ash 在电脑上遗留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克隆出 “男友”。这个 “男友” 也确实有着像真正的 Ash 一样的语调,开同样的玩笑。
    虽然不足以代替活生生的人,但像这样的 “数字化身”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和亲人死亡带来的伤痛和对故人的想念。
    (图:《黑镜》截图)
    不是 Rest in Peace 而是 Rest in Pixels
    BBC 今年拍摄的纪录片《在像素中安息(Rest in Pixels:How To Live Forever)》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片中一位采访者 Ariana Mouyiaris 表示,在 Instagram 上记录的照片和信息让她得以保持和去世的哥哥 “联系”。
    比如 Ariana 曾在哥哥生日当天发布了一条 ins,哥哥也在下面作了回复。如今再次回看,不仅让 Ariana 回忆起和哥哥生前的快乐时光,对她来说也起到了缓解悲伤的作用。
    纪录片中也提及了几家提供相应服务的公司。
    LIVESON 为用户提供过世后继续经营其 Twitter 的服务。使用其服务的客户即便已经去世,在 Twitter 上也仿佛继续存活着。
    Eterni.me 则将《黑镜》中的剧情照进现实。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对逝者的个性进行仿真,让生者和逝者进行聊天。
    对 “数字遗物” 的合理处理,成为 “寄托哀思” 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生者的莫大鼓励。同时也让已经结束生命的逝者,通过科技在网络上开启 “第二人生”。
    目前国内还未推出类似的服务,是时候可以在尊重当事人的遗愿上为其家人朋友留下 “数字遗物” 以留作念想。
    就算 “我” 死了,有些东西也不想让人看到
    对于 “数字遗物” 的处理,还有另一个问题:
    即便是逝者,也需要尊重其所拥有的隐私权。但如何区分什么样的东西是逝者愿意留给生者看,而又有什么样的东西是想 “带进棺材” 不愿公之于众?
    毕竟你也不想在死后被亲友发现藏在电脑里的丑照。
    看来,我们生前都要考虑下这个问题了。
    题图:123RF 插图:《Rest in Pixels》截图,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