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音乐动态>当经典黑胶遭遇云音乐,传统音乐载体何去何从?|苏立华-人物专访

当经典黑胶遭遇云音乐,传统音乐载体何去何从?|苏立华-人物专访

  • 发布时间:2023-04-19 23:50:29

  • 独家专访

    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精神食粮。

    ——苏立华

    苏立华,自由乐评撰稿人,为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写音乐评论。


    1986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4 - 1999被宝丽金国际唱片公司(后来的环球公司)远东办事处聘为兼职乐评人;2002-2004 广东天艺音像公司担任古典音乐项目策划总监,策划出版了小提琴家宁峰、小提琴家陈响、小提琴家金力、钢琴家秦川等多位演奏家的个人专辑,以及大量引进版古典音乐专辑,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首次出版了《黄自音乐作品专辑》等;2007年5月与世界著名弦乐器收藏公司Charles&Beres合作策划价值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世界名贵小提琴中国巡回展演,成为当年的音乐盛事之一。在北京得到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的接待并在大使宫邸举办了盛大的接待活动和音乐会;2008年开始作为独立策划人;2009年开始应邀请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欣赏讲座,在北京老书虫(Bookworm)举办中国音乐欣赏讲座;2010年9-11月在巴塞举办的中国年策划音乐项目。

     

      成功策划出版20多张唱片专辑,其中包括以下畅销专辑:

     《枫桥夜泊》(中国交响乐团)(Channel Classics)

     《十面埋伏》(章红艳琵琶独奏)(Channel Classics)

     《弹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Channel Classics)

     《闲居吟》(于红梅二胡独奏)(Channel Classics)

     《中国魔笛》(唐俊乔笛子独奏)(Channel Classics)

     《我住长江头》(男高音范竞马个人演唱专辑)

     《炫技燃情》(小提琴家宁峰专辑)(天艺公司)

     《我心惆怅》(小提琴家陈响专辑)(天艺公司)

     《西班牙风情》(小提琴家金力专辑)(天艺公司)

     《奥运号角》(圆号演奏家朱昆强专辑)(中国科学音像出版社)

     《秦川钢琴独奏专辑》



    Q

    A

    小R

    iartschool

    苏立华

    秀米小编

    Q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音乐的发展,传统音像制品行业在逐渐走下坡路,CD的销量也在下降,您觉得CD黑胶唱片等传统音乐载体,会被数字媒体完全取代吗?


    A

    我觉得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音乐实际上也属于一种信息,只是载体从以前的黑胶唱片变成了磁带再到后来的激光唱片。而在现今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人们已经可以在网上下载与传播了,就像书本一样。从体验上来说,现在我们拿着kindle阅读和以前端着茶杯拿着一本书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CD已经可以在线聆听,下载,储存在可随身携带的播放器中。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载体的转换,大家可以不必太在乎。重要的是不管载体怎么变化,听音乐的心境仍然一如既往就好。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无法专心致志地听完一首曲子。完整地听完一首歌,一首交响曲,一张唱片,一部歌剧,不去看手机也不去接电话,我觉得这个更为重要。载体再怎么变化,它所负载的内容也不会改变。至于它会不会被代替,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音乐是有双重性的,这点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其一,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精神食粮。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是不会变的。其二,从传播以及呈现的方式上来说,当音乐被制作成商品后,就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就拿唱片来举例,如果仅仅是把激光唱片制作成一种声音的载体去销售的话,那必定会受到网络在线聆听与下载的冲击。但是如果把唱片本身制作的十分精致考究,甚至是做成一件艺术品的话,那我相信不管网络聆听与下载怎么变化,市场对于这种类型的唱片还是会有可观的需求的。比如德国唱片公司ECM的产品,从录音制作,封面设计,到介绍文案甚至外观包装等等方面,都十分的用心与专注。让顾客觉得拿着这样一张唱片,仅仅是欣赏它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都是一种享受。所以,唱片除了是一个声音的载体以外,它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信息。如果一张唱片制作的十分粗糙,它的录音再好,人们也仅仅会记住唱片中的音乐,而不会在乎唱片本身。在如今这个人们更习惯上网下载或在线聆听音乐的时代,如果能拥有一张制作精美的唱片,相信人们都会将它好好保存起来作为纪念。有的人喜欢传统与怀旧,有的人喜欢新潮和刺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情趣以及审美都是不尽相同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网络下载和在线聆听也有它独有的优势。首先,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听音乐,没有太多的限制。然后,这种方式也更为便捷。以往我们需要购满大量的唱片来满足欣赏音乐的需求,这会占据很大的空间,甚至我们需要买一个书架来摆放。当我们想要听的时候,还需要一张张的寻找,当然这也是一种乐趣,但是更多的是增添了不便。购买唱片不仅占据的人们生活的空间,也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因为去购买唱片也需要花时间。在网络上下载和聆听,不仅是免费的而且不会占据空间最重要的是方便了很多。人们外出的时候不可能随身携带很大数量的唱片,但如果是携带媒体播放器,就能够储存上千张唱片,即便是wav或者AIFF这样的高清格式音频都能够随声携带和聆听。

    说到网络下载和在线聆听会不会取代唱片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不会完全取代的。但是唱片想要继续存活下去的话,在制作方面就必须要跳出传统观念。即唱片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载体,而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即便人们以后不再听了也会把它保留下来作为纪念。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有人想要去听黑胶唱片。黑胶唱片除了声音比较特别之外,它的设计以及外观上给人带来的美感也是一种很大的诱惑。


    Q

    如果让您选一张荒岛唱片你会选哪个?



    A

    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肯定就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致音乐》。这是舒伯特写的一首用音乐来歌颂音乐的歌曲,他将音乐视为他自己的情侣,把他内心深处的爱和这种最崇高的歌颂都献给了音乐,我一定会选这首。


    Q

    那对您个人而言,给你印象最深的现场音乐会是哪一次?


    A

    给我印象最深的现场的音乐会,应该是2013年在萨尔茨堡。那是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我是去听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音乐会,但是我发现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音乐会商业气息很重,请了很多明星来参演,与艺术家之间也没有亲近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感觉不到音乐家对音乐的敬仰之情。我只能去古城里转转,在回来的路上我经过萨尔茨堡的一个花园米拉贝拉,看到一个门口贴了一个很小的用手写的简易海报,上面就写了今晚的音乐会是Luz Leskowitz,约尔格·德穆斯的小提琴演奏。当时我对小提琴家不熟悉,但是约尔格·德穆斯是我心目中的一个神,是奥地利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从70年代就已经很有名了。我当时很好奇,那么重大的一个音乐节,在音乐节的节目单上怎么没看到他的名字,反而来到这么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所以晚上我就买了30欧元的票,到他开音乐会的地方去了。去了以后发现是两位老人家,一位拉小提琴的叫Luz leskowitz,也是奥地利小提琴家,他们俩是四五十年的好朋友了经常在一起开音乐会。然后我才知道,他们今天晚上开音乐会的这个地方是莫扎特和他姐姐小的时候经常来给教皇开音乐会的地方。当时莫扎特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时候来这个地方演出的。所以当天晚上是我第一次听约尔格·德穆斯,以前都是在唱片上听的。我听了以后我就非常感动,觉得这不是一个人在那弹琴,而是一个神。

    我在他演奏的整个过程当中已经没有感觉了,也没有去注意是一个人坐在那弹钢琴,因为我的整个精神,我的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音乐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等到演出完了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才回过神来。这才是真正好的演奏,会让你忘记演奏家,只感受到音乐而感受不到演奏,这样的体验我是第一次感受到。所以当我听完了以后 我就到后台去祝贺这个老人家,我说你刚才的演奏是舒伯特的奏鸣曲,整个过程我已经没有感受到你的存在了,他就很感动。我跟他说的是真话,那一次的现场演出是我一生中很难忘的一次。


    Q

    您怎么看待风衣录音,也就是海盗录音这个问题。


    A

    我当时觉得这是人们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风衣录音就是指去听音乐会不好好听反而偷偷地拿一个麦克风去把这个音乐会的演奏录下来。录下这场音乐会是毫无意义的,首先录音设备再好,你不是专业的录音人员,而且你在录音的时候,你妨碍了自己专注地去听这个音乐会。我就不知道他这样做意义在哪,我很不理解。因为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聚精会神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必须要聚精会神你才看得进去。你听一首音乐的时候,必须要聚精会神 你才能够听进这个音乐。否则你仅仅是做了一个聆听音乐的主要状态。然后现在很多人去听音乐会,我觉得他们只是把听音乐会作为一种社交活动,

    把听音乐会作为这种劳动疲劳的一种放松,并不是真正去完成一次心灵的旅行。所以这个风衣录音我实际是反对的。第一,风衣录音是不合法的,你是偷偷地在录。第二,你录下来的这个质量很差,而且没有任何的欣赏的价值。



    Q

    那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希望入门古典音乐欣赏的人,能否推荐几本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A

    关于欣赏音乐的书籍有很多,像杨民望写的《世界名曲欣赏》,还有早年钱仁康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老师写的《外国音乐欣赏》。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写的《怎样欣赏音乐》,还有英国的一个音乐作家写的《大音乐》。这方面的书是很多,但是我建议的话,如果是你要入门听音乐就不要一开始就去看书,你会觉得这个欣赏的过程太沉重,应该刚开始的时候去多听,别人说什么好你就去听什么,但是听的过程当中,一旦觉得不好,立即放到一边,不要咬着牙去听。入门的时候就先去听,听了以后再去看书。这个欣赏音乐跟我们学语言一样,如果连说都还不会说,听都还不会听,你就开始去学笔法,去学写作,那你会很痛苦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两个环节先输入后输出。输入就是把知识先记到自己的脑子里面,输出是知识拿来使用时候。那音乐欣赏它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什么都没有听过,就拿本书去讲西方音乐的历史,讲这首曲子的背景是什么,这时候你的脑袋里面是一片空白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音乐听起来感觉怎么样。但是如果你听了这首曲子以后,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曲子谁写的,写得那么美,像我听了圣桑的《天鹅》,我就觉得要流泪,然后我就深深的被感动了。我就会想要去知道这首曲子,它在表达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样写出来的,甚至我想了解这首曲子它有多少个部分组成。那这样的话呢,你带着一种感觉去了解的话,你会得到更多地趣味。所以这方面的书是可能有很多,但我更建议先听后看书,就跟音乐家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时候,你拿来也应该是先看这个谱子,不要去听任何人唱,然后凭你自己的理解,自己把这个谱子唱出来,唱出来了以后你再去找唱这首歌唱的最有名的,然后再去做比较,这个时候你就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如果这首曲子你连谱都没有看过,你就先去听别人的唱,唱了以后选了一个你喜欢的,然后你来学唱,这个时候你是在模仿,有意识的或下意识的。所以我就觉得欣赏音乐的时候,应该是先听后了解。


    音乐·鉴赏·品味

    苏立华,iartschool签约艺术家,教你如何用正确的姿势走进音乐的大门~


    点击注册,立享一天免费使用权限!

    扫描识别二维码

    进入App Store下载

    安卓请至各应用市场搜索:

    ”爱艺术+“进行 下载




    www.iartschool.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